在“地球村”的交流交往中搭建友誼和平的橋梁,促進民相親、心相通;在青少年培養和公益慈善事業領域持續播撒希望的種子,力求“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在新時代譜寫傳承、弘揚宋慶齡崇高精神的新篇章……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近40年來,特別是七屆理事會以來,這個新中國成立后首個以黨和國家領導人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始終把握時代性主題,秉承“和平·統一·未來”宗旨,弘揚宋慶齡“永遠和黨在一起”的堅定信念,在增進國際友好、促進兩岸交流、推動青少年健康成長等方面不斷創新發展,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越擴越大的“朋友圈”
“我要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中國人民點贊?!痹谥袊伯a黨歷史展覽館,不時用手機拍攝下珍貴歷史資料和照片的蘇丹青年奧馬爾感慨地說,“我發自內心地希望向非洲朋友講好中國故事?!?/span>
作為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連續承辦的重要活動之一,在今年的第六屆中非青年大聯歡中,包括奧馬爾在內來自44個非洲國家的45名在京青年留學生和青年代表通過參觀走訪的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
近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以推進民間友好、民生合作、民心相通為目標,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以青少年為主要群體,從文化交流、創業創新、體育賽事、國際抗疫合作等方面,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積極搭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配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舉辦“絲路童心·筑夢未來”活動,近40個國家的數百名中外青少年歡聚一堂;
——組織東北亞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習營成員前往革命老區,與當地百姓交流互動,感受中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成果;
——深化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機構合作,組派團隊參加國際會議多角度宣介我國在兒童權利保護等領域取得的成果……
5年來,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不斷推動人文交流、促進文明互鑒,先后組派73個團組出訪28個國家,邀請95個國家的2600多名青少年來訪,對外交往“朋友圈”越來越大。
在海峽兩岸交流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厚植青少年“兩岸一家親”感情基礎,舉辦“尋跡京杭運河” “我的民俗相冊”等兩岸青年交流系列活動,先后邀請800余名臺灣大學生來大陸交流參訪,近千人次線上“云”端相聚,深化兩岸青少年情誼,鑄牢“同根同脈”精神紐帶。
越擦越亮的“金名片”
“參加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項目,讓我對青年的責任與使命有了更深切的認識?!弊鳛榻衲曛袊?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林浩曾加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的公益項目,開展環保和科技創新領域方面的實踐。從那時起,他就許下投身祖國科研事業的愿望。
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從上世紀80年代初率先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援助女師范生等扶貧助教工作,到如今“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等多個品牌項目,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緊扣時代發展,立足青少年兒童的需求,全方位搭建實踐育人平臺、打造精品優質內容,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秉承宋慶齡“締造未來”的理念,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連續4次舉辦“我和祖國一起成長”主題演出活動,策劃“未來講堂”“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等公益活動,組織宋慶齡和平天使藝術團等出訪開展文化交流,引導少年兒童始終將自身的成長成才緊密融入祖國事業發展進程中,培育愛國主義情懷,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為有效發揮公益作用,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積極引導公益項目和資金向幫扶地區傾斜,聚焦當地教育、健康、文化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10+1”特色公益項目品牌。同時,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還引導高校受助學生,以實際行動完成“從受助到助人”的轉變,實現愛心接力傳遞。
越傳越廣的理念精神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后海北沿46號的宋慶齡故居,古樸清幽、環境典雅,宋慶齡生前在此工作生活了18年。
如今,這里已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中小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為進一步傳承宋慶齡崇高精神,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嚴格按照標準對宋慶齡故居文物庫進行改造,完成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最大一次古建修繕工程,并通過展覽、講座、研討、出版等方式,在海內外構筑起了解宋慶齡生平事跡和宋慶齡精神品質的交流平臺,弘揚宋慶齡“永遠和黨在一起”的堅定信念。
據統計,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宋慶齡故居共接待參觀學習、主題黨日等活動超400場。
與此同時,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結合時代特征,通過“時代小先生”“青少年志愿者青苗成長計劃”等活動,進一步健全志愿者參與基金會公益交流活動、義務講解等志愿服務常態化工作機制,切實弘揚新時代志愿服務精神,努力打造青少年志愿服務育人特色。目前,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實名注冊志愿者累計服務時長已超過30萬個小時。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