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省兩會】民革省委建議: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打贏脫貧攻堅戰
作者:gzmg 來源:貴州民革 日期:2019-01-30 閱讀:11869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戰略縱深階段,打贏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而其中的“深水區”,“硬骨頭”在貧困村。通過以往我們對各地進行的調研以及“塘約經驗”來看,凡是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得好的地方,產業越興旺,脫貧攻堅成效越顯著??梢?,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實現農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更是基層一線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突破點。



一、當前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業農村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04.4萬家;實有入社農戶11759萬戶,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48.1%。農民合作社已發展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主體。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普遍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基礎薄弱,合作社管理混亂,盈收能力弱,政策落實率低

對參與系統評級的145個合作社評估顯示:財務管理方面否決了33.33%的參評合作社。經營管理(盈利能力)方面否決了70.42%的參評合作社。

(二)人才稀缺、成員素質有待提升,嚴重缺乏外部指導扶持和服務監督管理

專業管理人員的缺乏,使得多數合作社財務管理極其不規范,容易引起舞弊等行為損害成員利益。

(三)合作社運作模式良莠不齊,缺乏品牌與市場意識,正向輻射帶動能力弱

(四)村級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配套政策

絕大多數是將集體資產通過租賃、發包的方式交由他人經營,按合同約定收取租金、承包費等,經營性收入較少。 

現有村級集體經濟中,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產業很少,第三產業占極小部分,而且大多是辦停車場、店面、廠房等。

同時缺乏優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環境、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促進村集體增收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配套政策。



二、對策及建議

(一)打造合作社深度發展“1+3”模式

一是建立一個監管分析平臺。

全面負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監管和分析,多部門聯動,所有跟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工作事項的數據均由該平臺統一操作、統一管理、統一分析。

二是建立一套圍繞市場需求幫扶合作社發展的“合作社雙創資源黃頁”服務系統。 集聚整合社會資源,解決農民合作社發展中的需要的各要素和共性難題。

三是建立一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合作社產品溯源和檢測系統監管與評定機制。以縣為單位,打造縣域標準,做好產品的質檢和認證。

四是建立一種“專業社+聯合社”的新型柔性組織形式。

建立多領域多通道的專業社,再根據產業特性發展成不同的聯合社。



(二)繼續深化推進“三變”改革,夯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

進一步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推進“三變”改革向廣度、 深度和精準度邁進, 推進農業產業規?;?、 組織化、 市場化發展, 促進農村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形成。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為核心,通過權責明晰,將村集體經濟成員有效的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抱團取暖”。切實讓村民成為鎮村聯動發展的一員,提高組織程度,發揮規模優勢,既壯大集體經濟,更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深化改革打造股份農民。扎實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改革,充分發揮組織、市場和社會力量,依托村級集體經濟平臺,全力打造“股份農民”。

二是有序引導培育,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建議選擇部分發展較好的村,采取產業帶動、黨建聯動的方式,帶動周邊村莊共同發展、共同致富。

三是加強規范管理,促進持續發展。積極引導村集體經濟規范管理、民主決策,促進項目有序推進,保障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盡快出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條例(辦法)》,明確規定村干部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職務兼任、報酬取得、財務管理等問題,讓干部大膽干,放心干。


亚洲美色在线播放